第二天一早,這場比賽不出意外,又成為了全美關注的重點。
巴克利對勒布朗-詹姆斯的動作感到失望:“我從來沒想過他會在球場做出這樣的動作,別告訴我,他是無意的,他不是小孩子了,哪怕越來越多的媒體將他稱之為高中生,他應該知道他這么一推,飛在空中的小奧尼爾會面臨什么。即便是90年代,這也是裁判不允許做的動作。”
《紐約時報》譏諷了勒布朗-詹姆斯的退場:“那個聲稱自己不會輕易傷退的天選之子,為了克利夫蘭還有整個球隊選擇了退場,他太偉大了!”
真不怪《紐約時報》的嘴這么損,實在是勒布朗-詹姆斯先前面對媒體信誓旦旦的模樣,仍舊歷歷在目。可當類似的事情真的發(fā)生了,他卻做了跟他所說截然相反的舉動。
這紐約媒體要是不損兩句,那就不是紐約媒體了。
除了這些媒體外,還有很多媒體從其他方面報道了這場比賽:
“面對蘇萬的挑釁,勒布朗慫了,這一刻,蘇萬比勒布朗更像King!”
“不敢出手!同樣的放投,蘇萬從容命中投籃,勒布朗卻不敢出手!”
“跟步行者隊球迷對噴,失態(tài)的勒布朗像極了一個高中生!”
……
內(nèi)容是真的豐富!
也不怪這些媒體能找到這么多的角度,實在是這場比賽勒布朗-詹姆斯的槽點太多了。
尤其是他們剛剛看完科比跟蘇萬在場上針鋒相對,他們期待勒布朗也能跟蘇萬來一場類似的對決。
結(jié)果……
勒布朗的表現(xiàn)真的很難讓媒體們感到滿意。
蘇萬第二天也看到了這些報道,他本能感覺到哪里有問題,又說不上來,就給比爾-達菲去了一個電話。
“是我干的!”
比爾-達菲很爽快地承認了。
他這么做是有原因的:“勒布朗團隊正在聯(lián)系媒體,他們準備制造一波大輿論,將目前勒布朗身上的視線轉(zhuǎn)移出去,從我所知道的,他們轉(zhuǎn)移視線的對象,應該就是我們。但我目前還不知道,他們會從哪方面作為切入口。所以只能先一步,盡可能地擴大對勒布朗不利的輿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