見皇太極感興趣,范文程也多了幾分自信——他此番謀劃既是為大清,也是為自己,不可謂不用心。
“陛下,這世上事就沒有不能折中的,關(guān)鍵看如何折中。
以我大清皇儲之事為例,讓若有二三人選讓陛下難以選擇,不如都不選,從這二三人之外再擇一適中之人?!?br/>
“從他們之外再擇一適中之人?”皇太極聽得迷糊,“他們之外的人更不適合坐這皇位,如何能選?”
范文程道:“陛下是當局者迷啊,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在,只要儲君沒有太大的缺點,何愁其不能掌控大清?”
皇太極聞言不禁深深地看向范文程,揣測他引為肱骨的這位漢人大臣,此番建議除藏有私心外,是否有為他人謀取利益的可能。
說起來,議政王大臣制度雖是他在崇德二年正式創(chuàng)建,可實際卻是源自于努爾哈赤時期的五大臣、八大貝勒議政制度。
再往前追溯,該制度實際源自于女真部落時期,可謂根源久遠。
不論是建立后金的太祖(努爾哈赤),還是開創(chuàng)大清的他,其實都不希望將權(quán)力分給什么貝勒或議政大臣,這兩者的存在,都出自于政治上的妥協(xié)。
能議政的人多了,分量自然就減輕了。而大清皇帝永遠只有一個,話語權(quán)相較于這一群“議政王大臣”只會越來越重。
此外,如博洛、泥堪等貝子,也可以與預國政。
等到崇德年間,每旗都有五人可以議政,即旗主貝勒(或王爺)、固山額真以及額外設(shè)立的三位議政大臣。
努爾哈赤起初所建立的后金,相當于一個部落軍事聯(lián)盟。努爾哈赤是盟主,擁有最大的話語權(quán)和軍事權(quán),但其他部落首領(lǐng)同樣擁有一定話語權(quán)和軍事權(quán)。
起初,各旗一把手,也即是固山額真,還是早先加盟這個軍事聯(lián)盟的各部落首領(lǐng);后來就漸漸成了努爾哈赤所信賴的將領(lǐng);最后干脆只讓愛新覺羅宗室當旗主。
其實就相當于后世的股份制公司——一個大股東帶領(lǐng)一群小股東創(chuàng)業(yè),最開始大股東雖然股份最大,但實際沒有其他小股東加起來多。
于是,在努爾哈赤時期,就成了議政五大臣、理事十大臣以及八旗旗主貝勒協(xié)理國政。
大股東為了確保自己在公司擁有絕對的話語權(quán),乃至掌控權(quán),于是將小股東的股份分得越來越散,乃至收購到自己手中,最終做到對該公司的絕對掌控。
為了收攏各部落的權(quán)利,努爾哈赤先是建立黑旗軍,隨后是四旗軍,再就是八旗軍。
以前整個八旗才五位議政大臣,能參議國政的也只有八位旗主大貝勒。